发布日期:2019-04-15
中国的全员核酸检测,受到外国称赞,但仍有这四道难关亟待攻破+ 查看更多
中国的全员核酸检测,受到外国称赞,但仍有这四道难关亟待攻破
+ 查看更多
发布日期:2020-05-01 15:16
分享到:
本轮疫情发生以来,各地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疫情发生地应对局部疫情暴发的通用「法宝」。
《纽约时报》曾评论称,积极检测和追踪密切接触者是中国能遏制疫情的关键。但实际上,中国并非一开始就选择了这么做,而是吸取了武汉疫情早期防控的经验教训后,才改变了防疫策略。
比利时《最新消息报》驻华记者莉恩·维尔韦克也表示,中国与西方抗疫的最大不同在于,「只要发现一个确诊病例,中国政府、卫生部门和普通民众就会立即行动,他们不会等到每天新增感染200或300例之后再出手……」
全员核酸检测首创于2020年5月,当时武汉市启动了对全市近1000万人口的核酸检测「十天大会战」,并首次采用了「5合1」混检技术。
所谓混检,即将不同人的咽拭子混合在一起检测,如结果呈阳性,再对个人分别检测。
最终,武汉「十天大会战」检出无症状感染者300名,检出率为0.303/万。
2020年6月,北京新发地发生疫情后,同样采取了提升检测能力+混检方式完成1005.9万人检测,全市检测机构由98家增加到128家,每天最大检测能力从10万份提升到45万份以上,检出阳性率仅为0.00367%。
2020年7月,大连发生本土疫情暴发后,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检验科主任刘勇团队,研发出一种「新冠病毒核酸10合1混采检测技术」。
在这个新技术的加持下,大连市用6天时间就完成了主城区近450万份的检测。
此后,「10合1」混采检测技术成为大规模全员核酸检测首选技术,诸如在新疆、云南瑞丽、青岛的疫情也都采用了10合1混采检测,特别是青岛的全员检测过程中,3天内对青岛城五区检测全覆盖,5天内对全市全覆盖,全市采样突破1090万份,结果均为阴性。
但是大规模全员核酸检测也不是百试百灵。比如本轮疫情发生以来,自7月27日来自南京江宁的毛老太在扬州核酸检测呈阳性后,扬州在第二天(7月28日)便在主城区启动了第一轮大规模核酸检测。
此后,又陆续做了六轮大规模核酸检测。在16天时间里,扬州开展了7轮大规模核酸检测,平均每两到三天做一次全员筛查。但是除发生了「检测点传播链」这样意外的聚集性传播之外,公开信息显示扬州市区第三轮全员核酸检测,筛出13例阳性,第五轮检出阳性25例,第六轮检出阳性2例。说明大规模核酸检测依然没有完全筛查出阳性病人,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。
综上所述,当发生本土确诊病例之后,在传播路径和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,开展大规模全员核酸检测是阻断疫情扩散的重要手段。
因为,新冠病毒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隐匿性,病毒传播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,而检测却是在一个时间点上完成的。
因此想要通过一次性的、一个时点上的检测,就把所有的感染者或传染源都发现,是不容易完全实现的。特别是新冠病毒进行多轮变异后,诸如德尔塔病毒传播能力更强、隐匿时间更为持久,即使绝大多数居民前几次核酸检测结果是阴性,但为了更精确地检测出病原,更精准地实施防控,尽早发现感染人群,切断病毒传播链条,适时地开展多轮次的大规模全员核酸检测,仍然非常有必要。

阅读更多文章